万隆会议一些代表对我国不怀好意周总理发言后却纷纷索要签名
时间: 2025-08-01 18:18:35 | 作者: 媒体动态
周恩来是当代最为杰出的外交家之一。自新中国成立起,直到1976年逝世,他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凭借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深厚的人格魅力,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外交技巧和谈判艺术、机智周全的策略,至今让后人难以企及。
1947年3月,军队进攻延安,随着党中央机关的撤离,这中间还包括了一批曾在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从事外事工作的精英。周恩来担心这些外事人才会被蒋介石的军队拆散,因此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外事机构。1947年5月,中央外事组应运而生,由担任组长,王炳南为副组长,成员超过二十人,设立了研究、翻译和新闻等处,奠定了外交部的雏形。
随着全国解放,外交事业迅速推进。1949年9月,王炳南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着手筹建外交部,并将办公地点定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部旧址。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四天后,王炳南带领工作人员搬进了新的外交部办公大楼,周恩来随即召集召开了首次外交部工作会议。
11月8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正式公开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在会上,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所有与会人员,外交工作要像军队一样严谨,强调从实际出发,不骄不躁,要求大家在工作中保持谦逊和耐心。
随着新中国外交的展开,外交部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慢慢的变多的人加入进来。在对外关系中,逐渐形成了“四大纪律,六项注意”,这些规范为外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从1949年到1958年,周恩来兼任外交部长期间,他亲自规划了外交部的各项事务,并且带领新中国度过了外交初期的艰难时光。那时,美国主导的西方国家采取了孤立中国、封锁经济、威胁军事等多方面的手段,给中国外交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这样的局面,周恩来从始至终保持沉稳,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外交策略,谨慎地推行外交工作。
周恩来不仅积极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还同许多中立国家开展了贸易和友好合作。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创见成功解决了中印关系及与尼泊尔、蒙古和巴基斯坦等国的边界争端,后来也成为全世界广泛采用的国际外交准则。
1954年4月,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成功为新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他的卓越外交才华和个人魅力令人赞叹。尤其是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中,周恩来通过讲述中国文化、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展现了他将外交与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再次展现了他的外交智慧。当时,亚非会议的气氛紧张,许多国家对新中国持怀疑态度。周恩来通过一篇简短却深刻的演讲,不仅消除了这些国家的疑虑,还赢得了与会者的敬佩。他强调中国与亚非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呼吁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反对殖民主义。
1961年6月13日,周恩来亲自参与接待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尽管周总理已知身体健康情况不佳,但他依然表现出超凡的细致与谨慎。当时他留意到风向可能会影响欢迎仪式的安排,迅速做出调整,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这种细心和责任感,令每一位参与的工作人员和外宾都深感敬佩。
周恩来在外交工作中的精细和周到为新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与他交往的各国政要都表示,对他的钦佩与日俱增。尼克松在其自传中提到,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和深厚的外交技巧,令他印象深刻。周总理的谦逊、镇定自若的态度以及高明的谈判技巧,都成为他个人魅力的象征。
周恩来的外交风范不仅征服了世界各国领导人,还感动了许多外国政要的私人生活。例如,尼克松和田中角荣都曾在访华时展现出对周恩来的极大尊敬和体贴。这种关怀细致的行为,令周总理的国际形象更加深刻。
周恩来不单单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智慧、毅力与远见,造就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崭新面貌。他的外交事业对后代影响深远,也为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外交基础。
上一篇:解锁艺术暗码!看2000年前的古人在贝壳上画了啥 下一篇:香港根据《保护国家安全法令》缔结隶属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