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纪要|“时代长安”学术讲座(第一场)《从实践出发——浅析山水画的笔性表达
时间: 2025-04-05 23:22:06 | 作者: 媒体动态
2024年12月6日下午,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了一场由西安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保安以《从实践出发——浅析山水画的笔性表达》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时代长安”策展人马海欧主持。讲座现场气氛热烈,百余位观众聆听了讲座并与主讲人互动交流。
王保安:首先,向参与本次讲座的各位同仁表示真诚的感谢。今日,我们聚集于此,一同探讨陕西当代山水画的创作现状。在此,我首先要向长安画派的先贤及当代老艺术家们致敬,对为“时代长安”展览付出艰辛劳动的策展人、理论家及全体工作人员表达诚挚的谢意。
本次讲座将从艺术实践的方面出发,聚焦本次参展作者及其作品本体,探讨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之路中不同阶段对待自然物象的认识和表达,分析其作品笔墨语言转换及艺术风格呈现的共性与个性。我将从以下方面做阐述:
长安画派的作品主要立足辽阔的西北,以独到、精炼、概括的笔墨语言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中“淡”“柔”“静”“寂”的程式,而展现出具有浓烈时代气息、生活气息。长安画派的先贤们各自都有着独立的艺术风貌,强烈的笔墨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备极其重大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欣赏已故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与当代资深画家的创作作品,我们深切体会到了长安画派对生活深层的感受和鲜活的时代特征。
贾平凹先生曾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尽量往前走,只要自己的土地上还有文学,那就要发芽,开支散叶。”此言也适用于绘画领域,即艺术家应持续创新、排除干扰、专注创作,以此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不断突破。再如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扎根生活,排除一切干扰,用尽心血完成历史巨作《白鹿原》。展现出一部跨越半个世纪沧桑的巨变,为现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新标杆。绘画创作与文学创作有着共同之处,需根植于深厚的生活体验与文化传承,同时不断突破与思考,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呈现出鲜活的自我风貌。
本次展览通过不同板块的划分,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痕迹。通过这种时代性的划分,我们对陕西各时期画风、面貌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在观展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些画家对绘画语言的探索及其绘画精神的显现,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和辨识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美术创作创新思潮的活跃期,此时的画家在不断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尝试着各种技法和表现方式,如揉纸法、泼彩法、破墨法等,力求寻找创新与突破。这些行为不仅反映了画家积极的创新精神,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探索。反思当下,我们需审视自身的创作状态。山水画的创新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画家内心的纯净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在写生过程中,长安画派画家从对生活景物的描写,逐步过渡到对生活趣味的捕捉,对生活高度的理解,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表达,这是长安画派先贤们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获得认可的关键。
如我们在欣赏石鲁先生的作品时,能深切感受到先生对黄土高原苍雄华滋之气势的精准把握;从点景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契合关系中,能看到先生对生活瞬间的巧妙再现;从山川地貌与历史场景叙事中,能看到先生对人民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他笔下的作品都源自于生活,但又超越了真实的生活。展现出了画家对物象的精准把控和深度理解,以及其在生活和艺术之间自由转换与提炼的能力。今天的我们站在先生的作品前,依然可以感受到强大的气场和深层的绘画精神,以及先生内心的沉静与广博。这绝非简单的表面技巧所能达到!
不同的画家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其艺术作品必然会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语言。再如,赵望云先生的作品与石鲁先生的作品截然不同,他极具时代担当,始终关注和展现着当时的平民生活状态及自然山川的景色,有自己对历史和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受。他将写生和创作相融合,积极投身到人民中去,生活中去,以抒情的笔调,歌颂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和新成果。
六十年代的画家与当下中青年画家,具有着不同的绘画语言、画面气息和关注点。与长安画派开创者们的作品作比较,第二代画家深受上一代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强烈的个性语言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例如,崔振宽先生的作品展现了苍茫的线条、纵横交错的画面分割、强烈的黑白对比关系,其艺术语言更加纯粹;罗平安老师的作品极具装饰意味,视觉语言更显单纯和统一;陈国勇老师的作品更加主观,语言表达更加浪漫与奔放;赵益超和张明堂两位先生的作品代表了陕西画坛的一个时代,他们的主题创作突出,内容丰富,画面饱满而深沉,有着西北地域浓烈的朴厚气质。这些作品在细节和场景处理上给咱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同时也频频为陕西画坛赢得荣誉。长安画派第二代群体画家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长安画家的艺术探索和创新精神,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时代印记,为咱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方法的启迪。
每日的微小进步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自己在规划未来艺术道路时,不应恐惧创作的失败,而应持续审视并时刻校正自己的艺术方向。若艺术发展路径出现了偏差,可能会引起每日的微小退步,最终阻断了我们的人生理想,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风险。
接下来,通过作品比较就可以直观的看到其艺术风格的演变和个人艺术语言的形成过程。例如,崔振宽先生的作品展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这种转变对观众来说是颠覆性的,而艺术家自我的这种转变,体现了他们对生活态度,对审美思想以及对画面本体的深入探索。
我的老师王金岭先生一直追寻石鲁先生。他一生最敬佩的是八大山人、林风眠、齐白石和石鲁先生,认为他们才是最能代表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画家。从他的作品中也能够准确的看出其早、中、晚期的不断探索过程,他打破了中国画的常用惯式,视觉上的冲击力更突出,用笔更加恣肆奔放,墨色更加通透,其穿透力直入人心。
罗平安老师早期和现在的作品反差强烈,也印证着画家的创新意识和革新精神。早期的作品和现今作品相比较,其面貌的跨度是很大的,从空间表达走向平面及装饰性的画面语言,色彩明丽而不通俗,画面极具张力。这些老一辈的画家们为咱们提供了他们的探索绘画的新样式,同时更要求我们去深入研究画家背后的探索及演变过程。
张振学老师承袭长安画派精神,更注重笔墨的表达,浑厚苍莽,作品《生生不息》自在全国美展获奖后也开始突变,但能清晰地看到他是以传统笔墨为根基,以中锋用笔来塑造形象。画面语言纯粹、内容精练,主题明确。梳理之后,发现这些老画家们的自我变革意识非常强,作品俞加单纯,笔墨语言表达更自由、奔放、浓烈。那么,我们在进行创作中也要牢牢把握这一点,要有创新意识,不断自我反思,强化主观语言。
接下来,我再列举几位在当今画坛活跃且较为熟知的艺术家,如何家林、方向等老师的作品。何加林早期的获奖作品与目前的创作作品之间,无论是笔墨语言还是形式语言表达,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恰恰反映了艺术家视野的扩展和表达方式的华丽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创新的追求,也彰显了艺术家从生活体验中提炼艺术语言的卓越能力。
方向自全国美展获奖后,也经历了多系列的尝试和创新。无论是北京古建筑及园林系列、城市题材,还是国外写生创作系列,都展现出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显示了艺术家对生活中不同物象自由转换的不懈探索。他对环境氛围的把握非常精准,可见他也是一个极重思考、感知敏锐的画家。
在如今注重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许多关注当下时代主题的画家。现在展示的两幅作品,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是创作年代有别。左边和右边的画所呈现的是同一种生活语言,但两边的时空背景不一样,一个回归民间传统文化,一个更倾向于当代文化,结果带来了完全两种视觉体验。可见画家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而且其画面控制能力非常强,绘画语言的组合能力也更为准确。这些作品不仅让观者眼前一亮,也更能反映出画家对艺术表达的不断深耕和持续探索的精神状态。
通过以上的作品欣赏和对比,我们对艺术家们的创作路径及演变过程有了更深了解,这些作品也为咱们提供了参照和启示。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的结果,更是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哲思。通过这一些作品,我们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在语言转换、题材转换方面都十分鲜明,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寻找着平衡,在个人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最近,有位画家在北京举办了以俯视为题的山水画展,画面视角是从空中看陆地风景,将鸟瞰的物象作为画面主题内容做表现,这样的观点十分新颖。这种独特的视角,不断地丰富着山水画的表现语言。
在老一代的画家中,李可染先生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当我们比较李可染先生和黄宾虹先生的作品时,又会有一种新的认知。黑的感觉更加震撼,我们得知这些著名的画家在处理黑与白之间关系的程度上都是巧夺天工,他们善于在视觉中心点突出有趣味的细节,强化主题,墨色运用更加柔和、通透,笔法沧桑凝练。这些作品大多数是李可染先生的现场写生之作,非常精彩!我曾听说,他一张写生能画三四天甚至一周,这是很难来想象的。这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证明这些老画家取得如此成就的源头和理由。李可染先生画面中的每根线条,我想都是来源于对自然的提炼和把控,以及对自然细微观察的结果。他已经把自然描绘到了一个极致的高度,这的确是高手。据说现在有些专业院校也开始重新采用李可染先生那时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一定得完成长期写生作业,慢慢去研习自然。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当我们铺开纸进行创作时,一定要清楚山水画究竟是在表达什么?是意境、意趣,还是自我精神的再现?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可以各抒己见,一同探讨一下。
今天,我们从经典的作品中能发现什么?我相信每个人对它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但在石鲁先生创作的《华岳晨辉》、《节近中秋》等作品中,我们是可以从中找到真正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所在的。这些作品堪称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去感知,才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高度,才能创作出有高度的山水画作品来。所以,有些认知还需我们慢慢去体会。
作品的价值不在尺幅大小。展览中有几幅石鲁先生的小创作,尺寸也就十余公分,但气场依然不减。最近我也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并尝试着用小卡纸(12x13cm)进行写生。我发现,这些小片纸能更好地锻炼自己萃取生活中鲜活语言的能力,抓取一些感人的细节。我称之为“微写生”。
接下来,我列举几幅我的创作作品。作为主讲人、实践者以及参展作者,我可以讲得更具体一些。这么多年来,我也一直在画华山。我去了不知多少次华山了,春、夏、秋、冬从未缺席。因为前人把华山这个题材画得太多了,我一直在苦苦寻找华山的独特符号,力求把华山表现为一种壁刃般的理想符号。你们可以从图像中看到,我这些年的作品也在一直在变化,在点、线、面中徘徊,由大块儿的泼墨、晕染到局部的凝固,我一直在寻找这种变化,从未停止过实验。但还是未达到我的预期值。反过来,如果把我所画的华山和罗铭先生画的华山相比较,我认为在形式语言、笔墨表现等方面已经不一样。自信的是,我还在思考。
在第一张画中,我把光影放了进去;在第二张画中,我把光影去掉,把线条抽离出来。我用线去画,用面去画,反复尝试进行突破。每一种尝试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和启发,我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我也走出所谓的“舒适区”,有意识地追求局部性表现。在表现语言中,我强化“点”“线”“面”,抑或强化点景人物与自然的关系、抑或强化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反复写生、观察、创作中,我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语言,发现“有趣的地方”“有价值的地方”,再进行总结和强化,逐步在实践中强化笔墨语言。
在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我深感艺术家必须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和体验更广阔的世界。通过绘画来呈现我生活周边的环境,这些年来我不断奔波于南北东西各地,从北方的青海、西藏到南方的园林、热带的植被和色彩,再到海边的宽阔场景,我都尽力去捕捉并呈现它们独特的美。这些经历为我日后能更好地表达华山题材注入了更多的滋养和启示。
重温长安画派的精神,艺术家们走入生活和传统,去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艺术风格。石鲁的《家家都在花丛中》就是在岭南所画,成为他的经典之作,也让陕西和广东人为之骄傲。这种南北之间的滋养能让画家的视野更加开阔,作品更为丰富多元。
我相信,只有不断走出去、不断体验和学习,作品才能更为丰富和多元。这也是长安画派给予我们的启示:走向生活、走进传统,最终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艺术风格。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传递出这种信息,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脉络时,我深感一个画家从初期语言风格的形成到后期突破程式、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至关重要。这不仅能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更能激励后辈学子的思考与探索。
从长安画派的老一辈画家到中青年画家,再到如今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老一辈画家以强大的生活储备为基础,展现出更为奔放和浪漫的创作态度,这对年轻画家而言是极大的启示。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年轻画家似乎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他们过于依赖照片,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受。
真正的艺术创作离不开真实的生活的滋养。过去,先生们通过长途跋涉,深入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而如今的“跑”却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观察与感受。因此,我们该反思并重视生活储备的重要性,让生活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同时,我们也要一直反思与总结,思考怎么样在继承长安画派精神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陕西画坛注入新的活力。长安画派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不能是我们的包袱。我们该更多地关注并宣传中青年画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与机会,让他们成为推动陕西艺术发展的主力军。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全国各地的艺术动态与青年画家的创作思路。他们的作品往往更加新颖、超前,可以让我们学习与借鉴。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们不应该放弃创新与探索的机会。只要我们的思想与意识是正确的,我们的创作空间仍然是无限的。
因此,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关注时代的变化与青年人的思维,不断汲取新的灵感与养分,为陕西乃至全国的艺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再一次感谢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这次以呈现陕西当代山水画家占有大比重、有分量、有学术高度的山水画梳理展。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为王保安教授颁发专家证书
问题1:我觉得最后的反思部分非常好。我不是搞艺术的,但我想提两个小问题。第一,长安画派在理论上讲究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那么现在的中青年画家或者现在的画家们,该如何践行老一辈所留下来的这种创作理念,而不在商业化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呢?第二,对于现在的画家崔振宽先生,你是怎么评价的?他有哪些独到性的创造?
王保安:作为实践者,我认为长安画派在生活与传统的结合上表现得很优异,陕西画家对此一直坚守不渝。我希望画家们能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和生活储备。崔振宽老师是陕西继长安画派之后的杰出代表,他的笔墨语言纯粹且干净,为陕西乃至全国的艺术领域树立了标杆。在研究画家时,我们应关注其生活轨迹和创作过程,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形式。崔老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咱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的素材。
问题2:我对国画颇有兴趣,并曾自学过一段时间,但缺乏名师指点,仅是独自摸索。对于学习中国画,我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由于我并非学院派出身,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且周围人都较为忙碌,难以找到优秀的老师指导。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该如何有效地学习中国画?有没有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
王保安:如今,学习绘画大多走的是学院式教育的道路。我鼓励大家遵循长安画派的理念,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再到生活中去实践和消化。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画外功夫往往比画内功夫更重要。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都通过游历积累了深厚的画外功夫和储备,这为他们之后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我曾有段骑行写生的经历。有次在去沣峪口的路上,我突然感到一股山气涌入脑海,仿佛豁然开朗,这种神奇的体验就是自然给予我的馈赠。无论是室内临摹还是室外游历写生,画内功夫还是画外功夫,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今我们的作品里虽然有生活气息,但却缺乏艺术高度。我们应将生活中的艺术高度展现在作品中,这才是山水画真正的目标。
问题3:关于“书画同源”的论述,起初有人强调技法上的同源,随后又有人主张生活体验上的同源。在此,我想逆向思考一下。对于山水画而言,在技法层面是否有必要进行创新呢?
王保安:理论家对此已有详尽的阐述,但实践探索更为关键。图形的不重复性就表明了我们都在不断地创造。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清晰,分支众多,创新尤为显著。画家需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的基本点。个性鲜明的画家常常专注于描绘某个地方,如长安画派就专注于陕北、关中、秦岭等地。在选择创作主题时,需明确主线与副线。创作与滋养点需精心设定,以促进二次创造。如同营养需均衡,艺术创作也需多元融合,方能实现健康发展与突破。
王保安: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究竟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什么?回想过去,科技尚未如此发达时,人们却能享受轻松的生活。而现在,尽管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却并未感到更轻松。原本,科学技术进步应当是为了让人们解脱出来,让时间更多地回归个人的支配。但现实却是,人们慢慢的变忙碌。这不禁让人思考:科学技术进步究竟是带来了快乐,还是制造了灾难?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怎么样设定科技的发展路径,使其真正为人类服务,实现我们生活的轻松与解放。
问题5:山水画作为中国文人思想感情与哲学的寄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古人生活在山水间,死后亦葬于此,山水画便成为他们内心轻松愉悦的抒发。长安画派的作品在初期都能清晰地展现山水与画家的追求。然而,我观察到长安画派第二代、第三代的某些传承者,其作品变得难以理解,甚至山水都模糊不清。这是否会导致误导?在山水画中,山与水的意象、文人的情怀与艺术的表现究竟何在?这是我深感困惑的问题。
王保安:首先,感谢大家对陕西艺术的热爱与关注。艺术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正如毛主席所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长安画派中,虽然早期作品多有同质化现象,但跟着时间的推移和画家们创作风格的一直在变化,每个人所处的教育环境、思考方式都不同,所以呈现出的作品风格也各异,这是非常正常的。至于作品的好坏,最终要由历史来评判。艺术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衡量,它的多样性正是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传统的山水还是现代的创新作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6:人们常说字画同源,但实践中却发现,字写得好的人不一定擅长绘画,而绘画技艺高超的人,其书法也不一定精湛。然而,也存在一些人在字画两方面都造诣颇深。那么,对那些想要在字画领域都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是先学习书法更为有利,还是先钻研绘画更为恰当呢?
王保安:常说写字好的人画画不一定好,但实践中发现很多写字好的人画画也很出色。书法曾是交流工具,如今科学技术进步,用毛笔写字成了书法家的专长。中国画创作中不会写字是种悲哀,很多人只签名不写字,这忽略了书画创作中笔法的统一性。所谓“骨法用笔”,黄宾虹讲的“五笔七墨”中的“平”“圆”“留”“重”“变”皆是书法用笔在绘画作品中的应用。书画相通,需要时自然能很快介入。有些人开始写书法但三年仍无长进,这是被动学习。书画同源且理相通,站在绘画角度,需要时自然能快速掌握书法。
上一篇:华电世界电力股份(01071):拟推举赵伟为第十届董事会非履行董事 下一篇: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京港科学技术创新论坛” 暨第八届“京港青创杯”创业大赛北京选拔赛在京举办